2020-12-19 10:50:57 来源: 访问次数:2114
12月18日,“白垩纪黑龙江海伦生物群化石研究调查成果发布会”在哈尔滨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海伦市委、市政府主办,旨在通过信息发布、实物展览、主题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我市大峡谷森林公园古生物化石,助力我市特色地质文化旅游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省委网信办、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自然资源厅、省粮食局、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同志及绥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全胜、绥化市政协副主席、我市市委书记王学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德军、市政协主席陈春杰、市委副书记宋加平出席新闻发布会。活动还邀请了数十家新闻媒体记者进行全程报道。
经国家权威机构的地质研究、古生物化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反复考察论证,在我市大峡谷发现的罕见白垩纪生物群,包括蕨类植物茎干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龙化石和鳖化石等,极具历史和科研价值。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是研究东北地区恐龙时代植被、古环境、古气候,探讨东亚、西欧和北美地区白垩纪植物群关系的重要依据。
会上,杨全胜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关凤峻、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刘树臣分别进行了致辞。王学斌在会上做了主题推介,介绍了我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位于海伦国家森林公园,峡谷上接小兴安岭余脉,下至东方红水库上游,谷长10余公里,是小兴安岭西坡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该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种多样性丰富。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三次邀请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等国家权威机构的古生物学专家进行考察,发现了罕见的白垩纪生物群化石,极具科研、考古、收藏、文旅和经济价值。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宝库,我市按照省委建设“生态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依托海伦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禀赋,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全力打造特色地质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文化魅力之城”,让寒地黑土“生金长银”。
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程业明博士发布了白垩纪黑龙江海伦生物群研究成果,经考察调研发现,黑龙江是国内唯一出产邓普斯基蕨的地区,海伦产出的邓普斯基蕨数量多、个体大。大量邓普斯基蕨茎干的发现表明当时松辽盆地北部植物群落中该树蕨在局部地区可能是优势类群。同时,该化石的发现也为中国白垩纪地层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的对比提供了证据。据此推断,海伦地区在晚白垩世为舒缓的滨浅湖环境,河流纵横,大峡谷正处于河流和湖泊交汇处,属于湖泊-冲积扇三角洲环境。当时气候应温暖湿润,植被茂盛,蕨类植物和松柏类裸子植物生长,湖岸有龟鳖类、恐龙类等其他脊椎动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陆相生态系统。大量动植物正常或异常死亡后被火山灰或泥沙迅速埋藏而形成化石。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是展示地质历史变迁、化石埋藏和发掘的极好科普场所。古生物化石硅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结构构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环境指示特征,因此,大峡谷古生物化石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研价值,进而探讨海伦地区当时的古地理、古环境及古气候。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张立东研究员发布了我市大峡谷古生物调查成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类,5科8属,分别为白垩纪树蕨类植物、邓普斯基蕨科邓普斯基蕨属、桫椤科黑龙江茎属、桫椤茎属、紫萁科革叶紫萁属、苏铁类、松柏类、落羽杉型木、原始落羽杉型木、红杉型木;动物化石主要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古生代原生动物蜓类化石、无脊椎动物腹足类、爬行动物龟鳖类和恐龙骨骼、第四纪哺乳动物猛犸象和野牛。通过综合室内整理和区域地层对比,初步认为海伦大峡谷地层应属于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需要特殊说明的是,鉴于上部砾石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多门类、多时代,具有磨圆好、再沉积的特点,推测上部古生物化石应来自周边古生代至中生代地质体,应稍早于砾石层沉积时代。
发布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向我市交接了黑龙江海伦生物群化石研究调查成果。国内地质调查、古生物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围绕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开展了交流研讨。
峡谷奇石,是白垩纪时代鬼斧神工般自然演变的直接见证。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一定会在不断的发掘发现中,积淀精神的价值,散发文化的魅力,形成更靓的品牌,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华夏大地的奇石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